登录 注册
欢迎进入云采购!返回云平台
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已认证采购商

辽宁 大连市 旅顺口区

About us关于我们

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于2022年3月,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的新中国第一个炼油技术研究机构——东北石油管理局抚顺研究所。公司于2017年主体搬迁至大连旅顺,与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并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现占地面积18.4万平方米,总投资14.5亿元,职工727人,具有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33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中国石化高级专家5人、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12人。共设15个研究室,拥有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石油化工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挂靠机构27个,累计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24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95项,申请国内外专利10209件,拥有中国石化专有技术515项。科研成果应用于俄日韩中亚等“一带一路”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900余套生产装置,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优质炼化技术供应商。

公司始终以科技报国为己任,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创新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在不同时期有力支撑引领炼油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着眼为解决国家人造石油炼制技术而成立,到承担炼油工艺技术“五朵金花”中的催化重整、尿素脱蜡和加氢催化剂,再到实现加氢工艺及催化剂全部国产化,成为中国现代炼油技术从无到有的鲜明标志。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为中国炼化工业从小到大、规模化发展提供稳定技术支撑,开发渣油加氢系列技术实现进口含硫原油加工和重油深度转化。国内首创重交通道路沥青生产技术,结束了我国没有高等级道路沥青的历史。持续迭代开发清洁油品系列生产技术,引领国I到国VI油品质量升级,首创“烷基转移再脱硫”柴油超深度脱硫技术,国内占比50%,年均减排SOx 100万吨以上。创新低质油品“变废为宝”加工手段,催化柴油高质利用、催化油浆调和船燃技术解决企业生产迫切需求,渣油固定床技术总处理量近7千万吨/年,国内占比41%,居各专利商第一。深刻把握油化结合产业趋势,开发以产品为靶向的“量体裁衣”加氢裂化技术,在系统内加氢裂化装置占有率89%,有力支撑炼厂产品结构调整。STRONG沸腾床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支撑企业长周期运行,入选中国石化十大技术品牌。SiRUT复合床技术可实现化工产品占70%以上,支撑炼厂从燃料型向化工型转型。开发形成石化行业“三废”综合解决方案,牵头编制国家石化行业环保系列标准和规范,运营国内首家石化行业排污许可证申报试点,积极彰显中国石化国企责任担当和环保正能量。高水平推进长江经济带石化类场地污染治理,支撑沿江企业从污染物“近零”排放向“净零”排放迈进。发挥中国石化环境监测总站作用,开发石化烟气、VOCs治理技术年减排NOx 6万吨以上、VOCs 11万吨以上,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开发制氢-储氢-用氢、高效全铁液流电池储能等全产业链技术体系,燃料电池车用氢气纯化及供应技术在天津石化等5个企业开车成功,氢气产量超10000吨/年。获东北首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气全项检测能力资质认定,净味环保沥青产品在莲石湖公园成功应用,助力北京绿色冬奥。航天相变材料应用于“问天实验舱”,助力航天事业发展。完成L-丙交酯、丁二酸、碳酸酯单体等可降解材料技术攻关,打通液化气-正丁烷-顺酐-1,4-丁二醇/丁二酸生产技术流程,实现PBS类可降解材料单体制备全产业链贯通,顺酐加氢制丁二酸技术在恒力石化、青岛炼化落地。大力推进高碳材料技术研发,形成以高端针状焦、负极材料、包覆沥青和沥青基碳纤维等为特色的技术体系,支持“油转特”转型发展,在金陵石化生产的针状焦得到市场认可。全局资源优化系统(S-GROMS)在镇海石化、茂名石化、海南炼化、广州石化等多家企业应用,实现与PIMS并行,助力突破工业软件“卡脖子”问题。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深入贯彻中国石化党组关于实施高质量发展行动的部署要求,以“四个面向”为遵循,坚持“做实传统领域、实现四个转变一个延伸、布局未来前瞻平台”的宏观思路,集中优势力量布局“清洁炼油技术、公用技术、新兴能源资源技术、石化新材料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五大技术领域,围绕“矢志成为洁净能源解决方案引领者”阶段奋斗目标和“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科学研究院”愿景目标,以技术卓越全力支撑中国石化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具有强大战略支撑力、强大民生保障力、强大精神感召力的中国石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石化新篇章团结奋斗。

News Message最新成交信息
查看更多》
    没有找到成交信息